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关于清明的六种表情

时间:04-05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72

关于清明的六种表情

今日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一时节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感伤,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悲切,也有“风柔拂面踏青乐,花红叠云赏春忙”充盈……欢欣与痛楚兼有,追远之余也沉浸于当下的欢愉。赏雨踏青,看清明的六种表情。右滑解锁故宫的春01“癫狂”清明是游赏、踏青的好时节。唐代文人卢竧撰《龙门赋》的开篇写及唐代洛阳城人头攒动的游玩盛景,宝马香车纷至沓来,城中管弦齐鸣,歌舞缭乱:国门门南二十里,双阙峨峨夹伊水。不论形胜接皇居,远泽灵仙亦飞拟。洛阳士女重清明,闻向龙门更著情。铁关金锁在开钥,宝马香车透出城。城中歌舞纷相乱,侠客骄矜仙结伴。晻暧前惊上路尘,崩腾角赴长津岸。《东京梦华录》也记载清明时节北宋都城开封居民外出游宴的盛况: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明月梨花。诗人们以诗作来写清明日踏青赏春之热闹,如薛昭蕴《喜迁莺》写一场雨后天气放晴,青青草色烟雾一样笼着大地,人面与花色交相辉映:“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竞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唐代诗人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同样对游人如织的盛景印象深刻,他写:“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故宫博物院藏《春游晚归图》局部如果将目光从熙熙攘攘的、近乎癫狂的人群中挪到每一个个体具体的游乐方式,我们会发现有一种娱乐形式风行于清明,那就是——踏歌。“踏歌者,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在那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们第一次听闻踏歌。当人沉浸在巨大的欢乐中时,总是会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清明节,不妨“踏歌椎鼓过清明”。△南宋 马远《踏歌图》与清明节有关的诗作中也总有那样一种悲欣交集的复杂情绪,一生漂泊的杜甫在《清明二首·其一》中写: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02“雅韵”然而这样的癫狂时刻在古典中国并不总是被提倡的,文人们更加追求的是一种恬淡、恒久的、雅致的趣味。清明节前后有另外一个重要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形成于春秋末期,后逐渐被确定为在农历的三月初三这一日举办。上巳节的前身是名谓“祓禊”的消灾祈福仪式,人们于水滨用兰草沾水洒身,消除灾厄。《周礼》中还记载有专门掌管祓禊之礼的官员,除了涤除不祥,古人也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人的聚合,也渐渐衍生出嬉游、踏青的风俗。东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会稽山阴的兰亭举办了一场著名的聚会,它延续着祓禊之礼,也因为王羲之留下的那卷《兰亭集序》而为历代效仿、推崇。这场雅集中,王羲之与谢安等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溪水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书法 局部曲水流觞中,“曲水”,是指在风景秀美的地方挖渠引水回环绕行,“流杯”又称“流觞”,是指将酒杯放在上水处,任其顺着“曲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他就需要取杯饮酒。曲水流觞,除了流淌着酒杯以外,有时也流淌着菜肴。中国历史上的宴席,除了通常的国宴、军宴、公宴、私宴外,以与宴人群划分,有士人宴、仕女宴、千叟宴;以设宴场所分,有殿宴、府宴、游宴、野宴等,以事件论,则有汉武帝在柏梁台宴群臣称“柏梁宴”;唐代皇帝每年在曲江园林宴百僚,史称“曲江宴”;唐代新进士在曲江池杏园举行宴会,称为“杏园宴”,名目繁多,纷杂有趣。△十二月令图之四月曲水流觞03“悲戚”清明时节在杨柳青青的河岸边流连的人看着逝去的春水,也想及逝去的亲眷,民间便有了“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拔除岁秽”这样的对先人招魂的仪式。此外,另一个重要的节日——寒食节也在三月初,现在清明节最重要的上坟仪式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如《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人的思维与审美模式以及文化融合、行为方式等等往往会导致象征符号系统中“错位”的发生。扫墓原本是寒食节的习俗,但由于寒食节禁火,唐宋又流行扫墓烧纸钱,于是为了避免冲突,扫墓的习俗就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符号。《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苏轼 《寒食帖》局部因为有追念亡故之人的使命,清明节带给人的第一感受总是沉痛。清明节在杜牧那里是细雨蒙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白居易的诗里是累累坟茔:“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在苏轼的词里是客居他乡,隔着重重江山也仍不缺乏的同样的沉痛:“春事阑珊芳草歇。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中国素有写作悼亡诗的传统,丈夫追悼亡妻,每逢清明节或者祭日往往苦痛异常。他们的诗作中,总有一个契机或者情境,让诗人在妻子亡故的十年后,乃至四十年后回忆起这种天人永隔的无奈与悲伤,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陆游的《沈园二首》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04“清明”清明这一名称,也颇值得一说。提起清明,我们总会想到那卷著名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中有很多清明元素。在开端部分,一行人扫墓归来,男主人骑马,女主人坐轿,轿上插有杨柳枝条,《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一章可以对这种场景加以解释:“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另外,《清明上河图》城中也有纸马商铺,汴河上方街上有“王家纸马”的店招,纸马已堆积到门前,说明正是寒食、清明节日,店家在囤积和贩卖纸钱了。△《清明上河图》局部《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也含有“政治清明”之意,清明时节万物生长,雨水充沛,一切都欣欣向荣。在大时间序列里,清明节正属于节卦时空,可见,拔节、节制、节俭、节哀,慎终追远,等等,有极为深刻的时间规定性与意义。清明是至高的政治理想,也是人间小小的时序和划分哪怕是最为微小的植物是否进入到“最佳赏味期”的时空节点,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茗芽》写: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诗人回忆春日里在平泉采掇茶英,以清明日的新火烹制,具有销酲去醉之功效。唐代诗人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写及除了清明茶以外这一时节的天气物候,极惬意舒适: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清张若霭画墨妙珠林(卯)册 清明05“诡奇”与清明、寒食有关的故事总有种诡奇的色彩。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介子推是春秋时晋国的贵族,他曾从晋文公流亡,《庄子·杂篇·盗跖》中说:“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介休县志》记载:“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无论是将自己的肉割下来给饥困中的晋文公吃还是最后和母亲被烧死在介山中,介子推的故事中充满了荒诞诡奇,他身上折射的是古典中国对于一种理想的忠孝观念的想象。而在志怪、志异故事中,清明节元素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聊斋志异》的第一篇就是《考城隍》。这个故事讲述主人公宋先生在去世后由神差邀请,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母亲为由,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他孝敬母亲的心情感动了神仙,准许他还魂为母亲尽孝。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城隍是阳间城池的守护者,也是阴间鬼魂的管理者,和鬼的关系更为密切。如《西游记》的第三十七回,乌鸡国真国王的鬼魂给唐僧托梦伸冤,说他被害死推到了井里,国王说那妖怪:“神通广大,官吏情熟,都城隍常与他会酒,海龙王尽与他有亲”。另外,《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被刘洪打死,抛入江中,尸体被龙王手下巡海夜叉发现了,龙王于是“差夜叉径往洪州城隍、土地处投下,要取秀才魂魄来,救他的性命。城隍、土地遂唤小鬼把陈光蕊的魂魄交付与夜叉去”。△城隍出巡图 局部06“恐惧”中国有极为成熟的鬼文化。以一块出自马王堆汉墓的T形帛画为例,彼时已经有极为成熟的丧葬观念。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以城阙分割的三重空间,是汉代关于死后世界图景的总体描绘。T形下部的纵向空间,表示死后在冥界经历的尸解转变成仙过程;T形头部的横向空间,表示成仙后上升九天的情景。帛画从下向上分别表达了人死后经历的蓬莱、昆仑、九天等三个逐步递升的境界。同样出土于马王堆的辛追夫人的四重棺,与T形帛画一样象征死后的三段转变过程。套棺实物与棺表及帛画图像配合,使入冥、变仙、成神、合道的系列程序被现实化,墓主人于死后世界藉此成为得道升天的“真人”。△辛追夫人多重棺在汉代画像石中,也多有描述尸解成仙信仰的,学者姜生认为:“汉墓出土资料中可见三官、神鸟携丹、鼎与神药、壶与玉浆、神吏及酒与歌戏等庆祝性质的场面,盛宴豪饮,且伴以乐舞。学界传统观念多认为此乃描绘墓主人生前的功绩德行及奢华生活。事实上汉墓呈现的是死后世界之图景,其中的种种艺术形态,从墓室建筑、壁画到棺椁绘画,从明器到陶俑,无不表达着这样一种信仰,即墓中死者将转变成仙。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两汉尸解信仰中的‘太阴炼形’。墓中充斥乐舞宴饮气氛,欢庆死者得道升仙。”△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局部),左边阙中端坐着西王母,被人首蛇身、马面人身、鸟头人身、人头人身四位仙人拜见明代《帝京景物略》为清明节留影: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明节,悲欣交集,也在一场歌哭后醉倒,并终于释怀。编辑 | Ein主编 | 魏冰心知识 | 思想 凤 凰 读 书 文学 | 趣味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